关于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zjwc发布时间:2022-07-22浏览次数:268


关于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

李正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第二也是经历疫情后江苏省丝绸产业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之年。江苏省丝绸产业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丝绸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新热点后疫情时代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文化+融合发展受到重点关注。

江苏省各地各部门大力发掘和整合丝绸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工作卓有成效。但在资源开发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存在若干问题

当前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挖掘流于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随消费市场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当前江苏丝绸品牌发展受限在江苏丝绸文化遗产、产品质量品类开发品牌名声等方面有待提升品牌未开发出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缺乏系统化的品牌建设方案未从理念技术设计营销模式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上形成品牌效应丝绸产品仍以厂丝、坯料等初级制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且利润微薄丝绸产业数字化融合不够深入,品牌运作方面缺乏商贸平台拓展及网络建设未能与国内外专业成熟的销售网络完成有效的衔接与合作

1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数量分布/

二是文旅协同发展配套政策欠缺规划缺乏完整性围绕“文化+旅游”等内容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出台了政策但政策落实的相关操作细则还有待完善丝绸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衔接不畅高端“丝绸+旅游”项目建设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支持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体系江苏丝绸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不明确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单一且目前旅游项目繁杂但未能充分发挥乏文化优势难以适应新时代游客的软性需求

三是人力资源匮乏丝绸传承后继乏力。调研发现江苏从事丝绸文化产业人员多为织造技术人员而缺乏专业设计及技术科研人员,在丝绸的文化表达产品设计及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创新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丝绸产业发展。在传承人方面,目前丝绸相关非遗传承人钱小萍、王金山、周双喜周家明等已是老龄非遗传承人,虽也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或传承人,但整体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江苏丝绸产业需要注入更多年轻血液,增强发展原动力。

1江苏丝绸非遗传承人名录不完全统计来源:江苏非遗官方

江苏丝绸非遗传承人名录

非遗传承人

出生年月

传承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级别

朱枫

1915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级

钱小萍

193912

宋锦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

王金山

19392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

周双喜

19557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级

金文

195410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级

郭俊

19482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级

沈惠

196410

宋锦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

省级

周家明

19553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

省级

戴健

19616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省级


四是假劣丝绸产品猖獗行业规范性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丝价上涨,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用柞蚕丝冒充桑蚕丝、用人造纤维冒充天然蚕丝、故意混淆纤维比例等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江苏蚕茧收购的市场目前仍存在秩序混乱情况其不稳定因素时刻危及到蚕农的收益。丝绸终端产品市场目前也仍有大批量“三无”丝绸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误解,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江苏丝绸的品牌形象。

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高效文化供给,熔铸江苏丝绸文化标识

一是注重保护利用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丝绸非遗技艺相关记录工作如对宋锦、缂丝、苏绣、漳缎等相关实物、资料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强代表性“丝绸非遗”项目管理实施项目保护制定省级丝绸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传统丝绸工艺企业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加大理论研究力度聚焦重大战略重大问题整合全省丝绸专业研究力量推出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积极融入国民教育引导丝绸文化社会及研学活动






2 江苏丝绸相关非遗名录不完全统计

来源:江苏非遗官方

江苏丝绸相关非遗名录

项目

编号

类别

申报地区

批次

级别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03-VIII-0010

传统技艺

江苏省

第三批

国家级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缂丝)

-03-VIII-0017-01

传统技艺

江苏省

第三批

国家级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宋锦)

-03-VIII-0017-02

传统技艺

江苏省

第三批

国家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GJ-01-VIII-363

传统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级

宋锦织造技艺

GJ-01-VIII-364

传统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GJ-01-VIII-365

传统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扩展

GJ-03-VIII-0363

传统技艺

江苏省

第三批

国家级


二是丰富优质丝绸文化创意产品深耕丝绸文化产业内容资源建设,将传统丝绸与文化创意结合,拓展开发丝绸文化产品、高品质丝绸装饰品、丝绸艺术品等创新领域以原创设计增强核心竞争力可聚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或打破丝绸固有形象借助时尚产业助推丝绸文化创新设计围绕丝绸原料不断拓展产品边界学习如万事利集团以自主设计为主,将中国历史文化符号、元素、图样作为创意设计源泉,开发出部分如刺绣巾、卷轴画、丝绸书或具有礼品属性的组合套装等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增强品牌的市场地位。同时可利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社教活动、艺术节论坛等形式推动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有序参与及资源开发

三是强化品牌IP推进线上媒体深度融合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利用电子商务直播营销和线上线下相互助力的新零售模式抖音、天猫、淘宝等互联网平台,积极布局线上销售,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综合运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文化科技新业态发展江苏丝绸新产品新服务形成“江苏丝绸文化+”格局实现如“江苏丝绸文化城”“丝绸产品浏览APP”“ARVR技术驱动的互动场景”等全媒体组合方式的自由转换的互联网发展新模式政府及相关部门可扶持搭建丝绸专门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利用线上媒体主动性和可控性高的特点,降低丝绸企业与新媒体接轨的门槛。通过消费者直接互动具体数据,缓解丝绸企业在消费者洞察方面的不足

四是搭建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具有线上线下综合性专业服务平台旅游购物平台,向公众提供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实时资讯行业信息、产品研发、品牌展示、个性化学习信息共享服务拓展境内外传播渠道,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丝绸文化遗产交流。如通过观看云锦大花楼织机的现场操作表演和VR实景体验,深层次了解南京云锦的历史及手工技艺的绝妙同时可以基于线上平台的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定向分析,以便于企业及时调整动向创造更大收益

(二)增量提质升级丝绸+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明确“丝绸+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特色丝绸文化促进联盟模式如杭州与意大利科莫小镇建立合作便于新资讯新设计新产品新流行新技术的交流与提升同时促进丝绸出口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立特色丝绸小镇如淳安县坚持政策导向稳定桑蚕产业发展蚕丝文化乡村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复合型”蚕桑特色小镇。如推出桑园体验桑果汁丝绸书画蚕丝被等特色旅游产品避免旅游景点内容同质化文旅与相关产业融合互促模式运用丝绸文化在旅游、传统工艺、公共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支持发展江苏丝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创新融合业态产品。建设集丝绸文化创意、娱乐体验、度假休闲等主题为一体的文综合体,创新开展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等“丝绸+科技”文旅融合应用场景设计,培育科技赋能文旅新业态市场品牌。

2江苏主要景区布局及其年客流量的核密度分布

二是以线型或带状旅游空间培育丝绸文旅品牌。据此前统计,江苏13个运河城市拥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6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5个省级非遗项目。大运河等对象作为文化遗产区域,可将丝绸非遗与相关景区或待开发景区、传统景区联合作为江苏丝绸线性或带状遗产链整体推出。如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苏州的丝绸博物馆、山塘街、虎丘塔,将这些景区点有机串联起来,开发“水韵江苏行”“寻访丝绸之旅”等旅游系列产品,突出丝绸之路大运河江苏段独有的丝绸文化底蕴。

3大运河江苏段新蓝图

来源:现代快报

三是升级丝绸实践体验、研学旅游项目从居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出发,使江苏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生长空间得以充分保留,在特定区段重现“丝绸人家”的生活方式,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运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建造虚拟体验馆,激发游客体验兴趣。利用寒暑假,举办江南丝绸文化夏令营研学活动,培育更多青少年旅客群体。








3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研学旅行基地数量及比例


(三)多平台聚人才,保障丝绸传承及发展队伍

一是建立紧密的学术集群基于江苏高校学科优势创建一流科技期刊或出版单位,利用成果优势和品牌效应逐渐聚拢该方向其他期刊、著作和学术共同体,从而高站位为江苏丝绸产业研究及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苏州丝绸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丝绸研究史料,科研队伍掌握丝绸行业的最新动态,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应重点把握充分利用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丝绸经济发展

二是重视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根据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生态。可围绕丝绸方向共建丝绸产业研究院并开设丝绸专班围绕丝绸产业进行区域合作,在人才培养、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形成融合,打造校地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大丝绸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开设丝绸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推动设立丝绸专门工作室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丝绸产业教育培训。推出如“丝绸传承人培育计划”,严格筛选丝绸专家、学者传承人坚决落实相关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并设立专项定额补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丝绸人才队伍。

(四)完善政策制度,规范丝绸行业自律。

一是提升丝绸产品规范化。对文化旅游产品、艺术品、创意设计产品、网络文化产品,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丝绸文化市场体系。开展对江苏丝绸品牌产品及其生产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统一有序的认证工作,严格授予丝绸品质认证证书或公共标识牌,并持续开展相应的品牌标识推广宣传活动。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江苏丝绸产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为本地丝绸企业提供商标申请、品牌建设及专利知识研发等指导及保护,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激发创新丝绸文化活力并推动丝绸产业创新发展,使丝绸文化产业带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三是呼吁企业签订社会责任书。“社责”是产业持续竟争力的关键,丝绸企业需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江苏丝绸企业利益、形象、战略有机对接,引导江苏蚕桑丝绸企业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反映丝绸文化产业动态和企业诉求提出完善政策措施建议,推动江苏丝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李正(李海明)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