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紫金文创研究院围绕“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问题,在北京举办第二期“紫金文创沙龙”。影视产业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层面,缺乏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与影视产业发展的需求不配套,有碍中国影视作品全球影响力话语权的建构,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不匹配,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来自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视台、大唐辉煌传媒、慈文传媒、南京艺术学院的专家、学者、资深业内人士在会上先后发言,分别就该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路径与方法、可行性、可能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发言概括整理,以供参考。
杨铮(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
目前,已有的评价体系如政府的各类评奖、大家耳熟能详的收视率等,彼此之间很难比较。政府评价第一标准是方向性的,看重作品思想内涵;学院派、研究机构等更偏重艺术性;而市场则以收视率、票房为衡量标准。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各种力量的融合,兼顾政治导向、艺术与市场三方面。对任何一个机构而言,建立完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很难。课题研究中,建议充分考虑到自身出发点,可分开设大类评价,如果对同一部作品进行评价,可以设计三大评价指标:思想的、艺术的、市场的。 同时在各方面给予相应的权重。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注重艺术性。香港的影视作品欣赏指数,也只关注思想性与艺术性,商业电视台对此指数完全不关心。研究机构做课题可以有一定的偏重,相对有公信力的评价是受欢迎的。影视作品如果只采用传统的个人评价方法,很难做到非常客观。而目前电视剧收视率存在一定的数据造假情况。之前建立的一些数据统计方法和结果本身也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提供数据的公司往往只有几家甚至是一家独大,很大程度上存在垄断性。如何处理好数据,要进一步探讨。
柯惠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创始所长,博导,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CMRA)会长):
曾经参加过不少国内的影视作品评价活动与研究,确实发现有些电视剧传播力强,收视率高,但思想性、艺术性欠缺,有些电视剧恰好相反。尝试建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研究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对影响力做一个全面的界定,确认哪些方面应纳入评价范围。影响力狭义层面上是可以从接触度、喜好度、认知度、正反向、推荐与否等层面去评价,但如果不包含思想性、艺术性可能与多种主体的诉求有差异。理论层面、艺术层面、市场层面等可以设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继续分级,即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如一级指标“市场反馈”,除了收视率,还有哪些指标可以纳入评价范围。二级指标下如何得到数据、如何测量都需要考虑,包括三级指标也是如此。各级指标建立、数据测量等问题解决后,还要考虑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每一指标的权重到底多大,专家可以给予一定的意见,同时也要兼顾观众的想法,主观评价和客观打分结合起来,可以产生相对客观的结果。
数据来源是多样的,网上数据、影院调查等都需要,前期的研究框架搭建如果科学合理,后期很多指标数据可以细化落实。数据可信度可以通过指标设立、数据处理筛选得到解决。 在一二级指标建立的时候,需要考虑不同部门对于不同指标关注程度不同。课题服务的主体不一样,出现的结果也不一样。比如香港定期做电视节目欣赏指数完全按照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来设定与评价,可是商业电视台完全不关注,还是以收视率为评价标准。事实上,欣赏指数也不是香港首创,英国、美国都走在前面,这样的指数完全不谈收视率、票房等反应市场的指标,而是根据观众喜欢与否,喜欢程度来评价。广告公司等商业机构完全不看这一类的指标,但是政府、学校、其他研究机构很看重。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掉可能做假的数据,指标体系研究的可行性就有保障,并且未来也会发挥很好的功能与作用。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必须充分肯定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同时也需注意,课题发包方决定了课题的导向与未来体系的选择与侧重,要充分考虑发包方的需求。课题发包方不同,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将影响力的客观要素做好理性分析,各级指标制定清晰。至于具体使用上,今后哪一类主体使用,可做权重调整,服务于不同的主体。政府部门、公司、研究机构、老百姓拿到同样的数据结果,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如果分析影视产业软实力,具体可划分为竞争力、传播力、原创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竞争力包括产业基础、规模、体量,人财物;原创力,具体数据衡量下述方面:全年引进进口影视作品,模仿抄袭的影视作品等;传播力主要看空间范围,主要覆盖国内还是海外;影响力包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从下述方面进行测量:是否知晓、接触、喜欢与否及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是引领力。如果探讨影视作品影响力,首先是基本影响,不带色彩不带内涵,其中包括了到达率、认知率、接触率、喜好度等各个方面;其次是思想影响力和艺术影响力,最后是市场影响力。以上这些一级指标下再设定二级指标,根据制作方、播出方、出品方等的不同要求来设权重。
张恒(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
影视作品影响力综合性的评价将包括理论评价、市场反馈等多方面。但同时得关注课题服务对象不同,主体诉求不同,研究路径不同。貌似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指标体系几乎做不到。比如收视率,现在收视率也能造假,如果数据干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但是现在社会环境如此,数据这一核心问题解决不了,其他谈什么也是枉然。
柯老师所提的欣赏指数的问题其实也已经反映出不同主体关注影视作品的层面不同。对于同一部作品,同样的观众,我们提问侧重点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哪部电视剧最好看,哪部电视剧艺术性最强,哪部电视剧最有教育意义,回答肯定不同。试图建构一个非常全面的、综合的指标体系,可能谁都不满意。 在一定范围内,基础性的评价可能受认可度高。相对来说,收视率还是比较客观的。比较赞成分类评价(如思想内涵、市场情况、艺术性),服务于不同的主体,这样既客观,功能与服务也有针对性,大家也都比较认可。
袁春雨(大唐辉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影视作评影响力评价体系,可能要关注几个问题:第一话语权在谁手里? 对于电影而言,话语权在票房,电视剧则看收视率。此外,各主要网络媒体的点击率、热榜的排名也是话语权的体现。深究下去这些话语权其实仍然是被特定机构所掌握。第二,话语权的公信力有多少?目前公信力可能要打问号。从已经披露的案例中,掌握话语权的机构公信力不乏存在明显问题的。因此,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就十分困难。首先要确保掌握话语权的必须有公信力。 如果做不到,这样的评价体系会失去效力。政府主导的影视评价,可能更多体现在定性分析上,如思想性、艺术性等,但具体评价上很难量化,都是文字描述,不易于标准化的测量与评价。行业内更倾向于用量化的数据说话,比如票房。但在今天,即便是票房,公信力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公正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影视行业是被资本在追逐,当资本市场的话题不再成为热点,影视剧票房趋于稳定,这个行业才能真正恢复正常。课题未来是为了行业市场服务、政府导向还是哪一方服务很重要。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很难,而对于电视台而言,除了收视率其他都不重要。因为这直接关乎电视台的广告收入,直接关乎其营利空间。 建立新秩序和新标准很难, 寄希望于科技手段的进步,赋予研究者客观清晰不受道德衰败影响的数据。
沈义贞(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导):
影视作品的市场数据在今天显得格外值得玩味。爱奇艺和豆瓣评论的指数是怎么来的?人为操作的程度有多大?这些对指标体系实际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指标体系确立之初需要考虑。同时,有别于政府评奖、市场评价、艺术批评,综合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如何尽可能保证其独立性有待进一步讨论。
杨文军(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离婚律师》《何以笙箫默》导演,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导演):
前两日网络上有两部剧进行了单日点击量的比较,数据显示分别为5亿多与4亿多,两部作品点击量单日累计超十多亿,这几乎是全国人民当天都点击了。这样的数据能否说明问题?有无人为操作的可能?研究影视作品影响力,市场热度、口碑评价、价值观导向都可以做为衡量指标。但对于电视台、制片单位而言,可能最看重的还是收视率。部分网站上的影视作品评分,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团队操作评分。这反映了现实情况中可能存在大量歪曲的、非客观的数据。从业内情况看,目前电视剧市场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收视率,它是反映一部剧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我也做过很多电视节的评委,也会参与对电视剧的打分,至少95%的评委还是以公正严肃的态度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评委会也会制定严格的标准。追求全面的公正不太可能,但是相对公正是可以保证的。
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目前有不少影视作品评价方法,但学院评价相对超脱一些。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可能要从广义的影响力入手,不但包含接触度、喜好度、认知度等问题,还要包括传播力、原创力等等。同样一部电视剧,仅在国内放映和国内国外都放映所产生的影响显然不同。对于影响力概念的界定就十分重要。影响力界定清晰后,各级指标依次设定,借助一定的数理分析工具甚至建模,这样如果可行,未来该指标体系可以带入数据进行分析,将会具有较为突出的实际效用 。
评价指标各项之间其实有着密切联系,对比已有的国内外评价体系,比如国内的华表奖、飞天奖,参评的影视剧项目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达到其对收视率和播出平台的要求,再进行艺术品质的评价。奥斯卡实行业内专家及同行打分,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否将业内专家打分、市场客观数据等等多元信息结合起来。
在数据筛选与过滤上,除了排除非客观的数据,也要注意科技发展对影视作品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数据搜索范围的不同。比如谈及电视收视率问题,今天的收视率还与下述方面相关:第一,谁在看电视,即观众主体;第二怎么看电视,即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过去一味强调电视剧消费主体是中老年群体,但今天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追剧,电视节目的收视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据选取与统计也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