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下午,紫金文创研究院围绕“全球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问题,举办第三期“紫金文创沙龙”。国家间竞争与抗衡的重点已转向文化软实力,全球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事关国家战略布局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意义重大。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资深业内人士在会上先后发言,分别就该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路径与方法、可行性、可能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展开深入讨论。
华桂宏(江苏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文化竞争力课题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也是中央高层非常关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应从国家层面来考量,而文化竞争力不仅是国家层面,更多还应从产业和企业乃至产品层面来评价。文化张力可做为研究文化竞争力的新切入点。具体可以有如下层面的表达:第一,纲举目张,即文化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全面渗透和支撑。第二,伸张正义,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一张一弛,即文化产业国际传播、吸收、借鉴、融合。第四,剑拔弩张,即在意识形态方面,抵御西方价值观,防范“颜色革命”。第五,张本继末,意在做好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第六,大张旗鼓, 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第七,顺风张帆,适应和引领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创造,更重要的在于传播。文化软实力建构依靠文化的国际传播力。缺乏传播的国际人才与路径是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文化传播缺乏专业国际化人才,极大影响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没有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有效渗透,大大影响了我们的文化竞争力。意识形态阵地仅仅靠“守”是不可行的,因为在“守”的时候就已经很被动了。所有的文化传播都是主动推销。文化传播中不能太强调特色而没有标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合到人类共同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当中去。谈传统不能用单向思维,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全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文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增强融合。
徐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SSRC中心柏拉图项目执行主任,教授):
文化竞争力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说到文化竞争力就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问题。文化安全直接涉及到制度安全,因为文化的安全影响到产权和分配机制以及司法和公共秩序问题,秩序是价值的体现,制度安全最终会影响经济安全。不同的文明首先是融合,通过商品贸易进行交流,获得双方各自利益。前期双方的关系是不错的,但到了后期商品价值转换到制度价值,制度价值的冲撞必然产生战争。买卖东西很简单,但两种制度当中的分配模式不同,会带来更深的矛盾。研究文化竞争力一定会涉及到制度安全问题。研究文化竞争力的时候还应该研究文化产业本身,尤其是精神经济学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由此带来的经济扩张就是文化的张力问题,即文化释放的空间和能量有多大;此外还有文化穿透力、文化融合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再生力及文化免疫力。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课题研究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特别重要。每个国家的硬实力在增长的时候,其软实力也在相应增加。从世界上几个大国家周期运动来看,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殖民和文化殖民是同步进行的。中国已经不可能走这样的道路了。这是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之间文化竞争力构成不同之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实力没有与经济实力同步。中国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体制问题。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美国一直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实际就是指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威胁。公有制实行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私有制实行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
因此从西方政治来讲,东西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格局,哪一方也不可能后退,这样就易产生矛盾与冲突。中美之间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但是在文化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
李心丹(南京大学-牛津大学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竞争力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意义重大。具体研究要从技术层面考虑如何落地。如何对体系进行分解,考虑哪些因素对目标函数发生直接影响,哪些因素具有逻辑关系。同时指标体系的影响力通过哪些平台和渠道来做。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不可能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不能简单地算出系数和权重,而是要按照目标函数来进行一个逻辑化的梳理。目标函数清楚,理清各个板块,技术性工具需要,但是思想性和逻辑性更重要。该体系要对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数据的采集要有客观性。如果采集不到直接客观数据,如何利用主观数据转化也是可以琢磨的。指标体系研究一定要建立数据库,理论支撑要强,要具备公信力。
汪勇(汇康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
谈到文化竞争力,其实讲故事能力是很重要的。在美元国际化的过程中,美元是国债,最早面向欧洲,之后面向全球。但是全世界人民都相信美元是硬通货,伴随着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化,美元这个故事讲了几十年,现在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需要一个蓄水池。塑造蓄水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美国很强的文化输出能力。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时候以“三个片”作为标志。第一是薯片,以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连锁消费方式为代表。第二是芯片,是以因特尔等高科技为代表。第三就是好莱坞大片。美国价值观,通过美元霸权的扩张,美国的产品和服务的扩张,逐步渗透,最终造就了美国的全球文化竞争力。全球文化竞争力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发展变化的,就好像围绕着一个生态圈,有很多的主题在里面。
谈镇(江苏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全球文化竞争力需要评价机制,但评价研究不容易。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困难:一、智库是主流意识形态建立的智库,应当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全球文化竞争力体系面向全球,因此要有客观性,但是她的母体是主流意识形态,这就对它的公正和科学提出了要求。第二个难点,要面对区域和发展阶段的问题。如果仅仅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不够全面;如果面对发展中国家,又达不到现阶段的国际水准。第三个困难,文化的范围太大,它包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文化的数据范围太大,数据难收集,指标收集的权重难以确定。当指标设计有主观性的时候它的客观性容易大大降低,数据基础需要长时间积累,越是原创越是要有困难意识。
王晨(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球文化竞争力的评价首先要有基本原理的支撑,原理是中性的,就如声音传播,不管源头喊的是东方意识形态还是西方意识形态,都要弄清声音传播的原理。不管排名如何,只要世界认可评价体系建立的原理,那么这样的评价就是可行的、可信的。评价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源三个层面。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两个方面。中观层面主要涉及产业层面,主要包括产业和产品。微观层面主要是企业。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和传承。最后,要有原创性,基础理论的支撑很重要,比如精神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化经济领域问题,可以此为出发点。
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球文化竞争力评价一方面服务于江苏省的文创产业,另一方面要为我国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话语权做出贡献。因此,研究院组建的是国际化团队来进行研究与运作,持续下去以获得长久影响力。今天尽管我们在探讨文化竞争力及其评价问题,实际上首先我们要有原理,一个大家都同意和认可的原理,这是我们研究的基础。然后再分成几个层级去评价,由总到分。项目主要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持续发布。此报告拥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稳固的模型,并且具有持续性。在理论基础之上,梳理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将因子以计量的方式表达出来,构建模型。最后,我们必须采集到公认的可行的数据。还有一点很重要,做出的成果要易于解释,让公众能够容易理解。成果要便于传播,并且能造成持续的影响力。数据成果跟宣传和应用也有很大关系,应注重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