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智库对话2024:年度回顾与展望”成功举办

发布者:zjwc发布时间:2024-01-09浏览次数:467

202417日下午,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智库对话2024:年度回顾与展望”单元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办。智库对话作为此次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以“文化产业发展年度回顾与展望——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主题。

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如何把握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




本次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主持,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福建论坛》《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文化报、新华每日电讯的14位专家与机构代表出席了会议。

 

李向民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智库对话从201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8年,每年的对话既是对上一年度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回顾,也是对下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的问题其实也成为2023年度文化产业界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本次论坛主旨是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来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各位专家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贡献真知灼见。

 随后,9位专家从微视频营销、中国文旅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等不同角度出发,围绕“人文经济”做主题发言。


陈少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发言主题:微视频营销的理念与方法

   陈少峰教授探讨了微短剧作为新兴营销模式的前景和相关理念。他提出,微短剧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因而代表着一种趋势。传统影视行业只有内容发行收入,而微短剧则是“文化产业的影视”,其通过跨界融合可以衍生多种商业模式。依靠其低成本的特点可以快速打造IP建立IP商业模式,开辟出不同于传统影视工业通过大制作打造IP的新路径,也可以提供广告服务进行产品推介。他认为,对于就业市场而言,微视频策划与拍摄将逐渐成为像文书写作一样的通用技能,在新兴技术快速替代原有工作岗位的背景之下,微视频相关的岗位并不会被替代,反而愈发重要。



 范周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

发言主题:人文经济背景下中国文旅经济发展走向研究

范周教授探讨了人文经济背景下中国文旅经济发展走向,他通过对比2019年、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年节假日消费、电影票房、演出、动漫、电影等市场数据,提出2024年中国文旅经济发展走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优质供给提振文旅经济,二是实现从“文旅+”的单向融合向“文旅+”与“+文旅”的双向转变,三是数字融合为文旅经济带来新增长点,四是以文旅为链接打造融合型大文旅消费,五是情绪价值决定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

发言主题: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国家文化结构视野下由文化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

傅才武教授讨论了国家文化结构以及文化认同构建的议题。他提出,国家文化结构包含了“内隐结构”与“外显结构”两个部分,“内隐结构”与“外显结构”之间的相互统一性,则体现出国家的基本属性。“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互动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国家特征的本质差异。中国国家性质是“文化认同型国家”,其标志就是中华文化对国家文化内隐结构的主导作用。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优化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路径,他认为理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结构并强化显性结构与内隐结构之间的互动互济。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

发言主题:新城市·新人文·新业态

李凤亮教授讨论了新城市、新人文、新业态三个概念的内涵与联系。他认为,新城市首先要从过去的城乡二元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是要成为大众提升、参与、发展、共建的人文经济的空间;最后是要建设数字文明,提供城市的新形态。新文化则有四个内核,第一是以人为本,突出社会价值引领;第二是思想发源,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第三是守正创新,展示人文经济的创造性;第四是共建共享,打造市民文化权力实现载体。新业态则是人文经济的新呈现,他从传统文化双创、地域文化激活、文化艺术跨界演绎、区域融合创意呈现这四个方面对未来人文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炎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

发言主题:生计经济到人文经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

李炎教授探讨了人文经济视角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他首先界定了人文经济的概念,梳理了人文主义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整理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经济如乡绅经济、市井民宿经济等形式。然后进一步提出,人文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打破工业时代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具有多向赋能的特征,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以人文为纽带相互赋能,文化产业因而体现出渗透性和交融性。最后通过云南和浙江的乡村振兴案例分析了人文经济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祁述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发言主题:强化文化产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政策和市场管理

祁述裕教授从完善文化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对近期热门概念进行了探讨。关于人文经济学,他认为,人文经济学第一是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二是区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贯通,第三是注重价值引领,第四是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第五是具有宽泛的内涵,第六是强调发展和政策规划引导的差异性,第七是强调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对于文化政策制定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是加强数据在文化市场调节中的作用,第二是提前布局前沿未来产业,第三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第四是打造国际性的文化内容平台。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当代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寰文旅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发言主题:人文经济研究的学科化

魏鹏举教授讨论了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化建设问题。他首先对人文经济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即人的价值为内生动能和基本尺度的经济发展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应该推动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化的发展,认为现有学理体系可以从四个视阈充分支撑起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包括人文经济学的宏观视阈、中观视阈、微观视阈、空间视阈。文化经济学相关专业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旅游管理类的专业、公共文化管理、艺术管理等都具有丰富的学术和实践资源,可以建设文化经济学的学科阵地。



 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Monash 大学全球文化管理中心主任)

发言主题:新兴媒体与负责任的消费

单世联教授在线上以“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为引讨论了新媒体是较小负责人的消费的问题。他认为,负责任的消费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实现可持续性消费,第二是消费主体全面了解商品与服务的品格,第三是改善现有消费方式。他借用卡尔布拉尼“嵌入”的概念,提出负责任的消费是要把消费行为“再嵌入”人类永续发展的历程中,“再嵌入”到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体中,“再嵌入”到人与自然的交换循环中。并更进一步提出,可以以传播伦理的加持来催生责任消费的推广。



 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发言主题: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

向勇教授讨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问题。他首先理清了文化产业知识体系构建历史脉络,将其分为批判性、建构性、阐释性和批判性建构四个阶段。进而提出专业建设优化和学科建设试点的问题,他认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建设从应者云集到发生分化,已出现了诸多转变。关于文化产业硕士与博士的培养各大高校也在试点和讨论中。他提出文化数字化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应该统合人文、艺术、技术、商业等因素,以技术为支撑,优化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并构建中国式自主知识体系。


主题发言结束后,由权威学术期刊主编和资深媒体记者进行点评发言。



 李琤

中国文化报编辑中心主任

李琤基于文化工作者角度提出了学术观察和思考。第一是目前文化发展具有良好机遇,2023年是文化领域的“大年”,人民的创造力和人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要发挥文化创意,通过文化赋能的作用,推动塑造新质生产力。第三是文化赋能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的文化禀赋正在得到不断开发,并且对于城市焦虑症起到了治愈作用,中国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已经产生共振。她随后还就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可能会在文化产业领域和旅游业领域推进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分享。



 管宁

《福建论坛》原总编辑、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管宁讨论了文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他将文化创新发展的转型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文化创新转向文明更新,理解文化的视域得到了拓展;第二是从着眼文化产品的创造转向精神气质的塑造,强调了文化丰富人精神世界的作用;第三是从文化主体性转向文化的包容性,在构建中国理论的基础上态度更加包容。他对未来文化创新提出三点思考,第一是挖掘审美层次,以东方智慧涵养心智;第二是注重感性体验知识的传承,不能盲目推崇技术;第三是运用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意会实现创意。


 魏建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教授

魏建以观察者的角度讨论了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目前社会面临经济下行、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而文化工作应该才能够一定角度来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一方面,他提出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商业伦理,帮助企业走出博弈困境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与服务不能仅停留于满足情绪价值,而要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价值引领,丰富大众精神生活。


徐杰

新华每日电讯事业发展部策划总监

徐杰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智库对话,但是感觉学术氛围特别浓,理论跟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并表示新华社和文旅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过去一年里,共同合作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初就有很多合作的文旅活动。此外新华每日电讯也构建了媒体矩阵,助力乡村振兴,在电讯、纸媒、新媒体均设有专题。以短视频为例,新华每日电讯在抖音平台上有4400万粉丝,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场域。未来新华每日电讯会继续观察,继续学习,争取做更加深度的调研,更好地为文化发展和传播贡献力量。


议程主席李向民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表示各位专家的思想非常活跃,并抓住了当前很多前沿和重大问题。他提出人文经济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希望各位专家作为文化产业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未来能够持续提升智库对话的先进性和批判性,提出具有远见的独立见解,通过多元观点的交锋展现文化产业思考的最新潮流,将研究成果系统化,为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本次论坛对人文经济的深刻探讨为我国人文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共荣共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